摘要:
如果有誰問我近期有什么好看的電影,“含騰量”100%的《獨行月球》必須一票當選。
《獨行月球》是由張吃魚執導,沈騰、馬麗主演的科幻喜劇片,改編自韓國漫畫家趙石創作的同名漫畫。
該片講述了人類為抵御小行星的撞擊,拯救地球,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計劃。隕石提前來襲,全員緊急撤離時,維修工獨孤月因為意外,錯過了領隊馬藍星的撤離通知,一個人落在了月球。不料月盾計劃失敗,獨孤月成為了“宇宙最后的人類”,開始了他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生活。
誠如沈騰所說,開心麻花以前沒拍過這樣的大片。我們熟知的開心麻花電影,都是2D喜劇片,像《獨行月球》這樣,含有大量科幻劇情和視效設計的大片,幾乎沒有看到過,這,是一個全新的嘗試。
張吃魚導演也說“這是一個跨界挑戰,我們需要學習和創造的東西有很多?!?/p>
一、科幻與喜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?
科幻與喜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?這需要最嚴苛的電影工業化支持。
自帶喜劇bug的騰叔,看到《獨行月球》片場的第一眼就說“終于知道這錢都花哪兒去了”。
電影中的月盾基地是難度最大的場景,很多科幻片都沒有這么大的實景太空基地。注意!是實景!
眾所周知,很多科幻電影中的場景都是模型、特效、渲染等多種數字手段合成,一是節約成本,二是能完成現實無法達到的效果。
月盾基地的實景面積有6000平方米,里面設計了大大小小23個功能區。為了質感更好,使用了大量的金屬制作,小的雕刻件到處都是,用了很多很多的3D打印機和金屬雕刻機,雕刻一塊鋁板可能需要20多個小時。
為了能夠達到完美的效果,很多東西都是不惜成本的。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登月艙,真的是拿航空鋁(航空鋁材的主要材質除了有鋁之外還增加了鎂,是一種鋁合金的金屬,也是航空事業發展的一種副產品,它是由科學院的院士研發而成的)制作。
所有的戲份都盡可能的去搭建實景,制作團隊在東方影都一共用了15個棚,置景總面積超過41000平方米。
“真實”是制作團隊想要追求的盡善盡美,也是向觀眾傳遞的滿心誠意。電影中的月球表面是先雕塑出隕石坑的造型,再去上面撒月塵。因為月塵純天然的礦物石,要有一些金屬的質感,碳粉是達不到要求的,最后劇組用了200噸石頭磨成了沙子,做成了月面。
這部電影是傳統的預覽和分鏡無法承載的。為了保證月面廣袤和豐富的視角,制作團隊把整個月面放到虛擬引擎的環境下進行渲染,這應該也是國內首部使用UE5(測試版)制作的電影特效。
為了讓UE5(測試版)與電影制作的適配度更高,制作團隊還開發了相關工具并對系統做了升級。
二、“剛子,哥帶你回家!”
影片中最讓你記憶深刻的是哪位主角?
那肯定是金剛鼠“剛子”??!“全球頂流”!男主獨孤月都得往后稍稍,屈居“全球次頂流”。
金剛鼠的制作堪稱“本土最難”數字生物。生物制作流程包括正確的骨骼、正確的肌肉分布,為了還原真真實袋鼠全身的動作和表情,制作團隊共用了1331個目標體去實現,工作量是之前國內最難的生物特效的兩倍左右。
袋鼠的毛發效果也迭代了多次,不斷去修改材質和光線追蹤參數,最終給金剛鼠做了大約五千萬根毛發。五千萬根毛發是什么概念?成人大約有10萬根,與袋鼠發量相差500倍之多。毛發的制作不只是皮膚上的一層,而是會精細到肌肉、毛孔的走向、以及毛發的運動軌跡。
還有袋鼠的呼吸感、眼神里是不是有戲,都是在特寫鏡頭的時候,你才能看的真真切切。
為了達到這種寫實的效果,金剛鼠的制作量是非常龐大的。光用渲染袋鼠的特寫鏡頭來看,它的每一幀都需要花費20個小時來渲染完成。為了按時并保質保量的完全特效制作,全片加起來有600多人參與了視效鏡頭的制作。
我們制作的特效電影,大概每個三年就會經歷一次整體的迭代升級,他不光是技術更新,更多的是流程管理的更新,所以獨行月球就是我們目前最新升級的一代。
張吃魚導演說“這個項目靠我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的,從最早的各個主創去創作這個世界,到最后拍攝,幾百個人一起實踐,恰恰是因為我不是獨行的,所以才能創造出這個《獨行月球》?!?/p>
有人說《獨行月球》是中國視效電影的一大飛躍,希望未來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我們本土的科幻巨作,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加入影視行業,創造出更多的優秀作品,走向世界!
關注微信
關注微博
線上直播平臺